遇到问题我们会问『为什么』,一条条因果链条构成了基本逻辑。探索大千世界背后的逻辑,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然而事实上我们掌握规律比掌握底层逻辑要容易得多,看得到的现象距离看不到的机制可能相隔无比遥远。《三体》里讲过两个很有意思的『寓言』,一则是『射手假说』:
有一名神枪手,在一个靶子上每隔十厘米打一个洞。设想这个靶子的平面上生活着一种二维智能生物,它们中的科学家在对自己的宇宙进行观察后,发现了一个伟大的定律: “宇宙每隔十厘米,必然会有一个洞。”它们把这个神枪手一时兴起的随意行为,看成了自己宇宙中的铁律。
另一则是『农场主假说』:
一个农场里有一群火鸡,农场主每天中午十一点来给它们喂食。火鸡中的一名科学家观察这个现象,一直观察了近一年都没有例外,于是它也发现了自己宇宙中的伟大定律:“每天上午十一点,就有食物降临。”它在感恩节早晨向火鸡们公布了这个定律,但这天上午十一点食物没有降临,农场主进来把它们都捉去杀了。
这两则寓言故事都非常有趣地说明了『规律』之于『本质』的差距,很多显而易见的因果关系并非公理般地理所当然。这几年我经历了三次有关因果关系的世界观冲击,这给我带来了很新的看问题的视角。
第一次冲击:惠勒延迟选择实验
几年前我接受一些量子力学的科普,对惠勒延迟选择实验印象深刻。这是约翰·惠勒在 1979 年普林斯顿大学纪念爱因斯坦诞辰 100 周年的会议上提出的一个思想实验,我尝试简单表述一下。如下图,让光子通过一个半透镜,那么它有 50% 的机率通过,有 50% 的机率反射,那么每一个光子都有两条路径可能通行,D1 和 D2 两个探测器分别能检测到这两个路径过来的光子。
如果在两条路径交汇处放上第二块半透镜,通向 D2 的光子相位相反,正好抵消,而通向 D1 的光子相位相同,相互叠加,所以只有 D1 能检测到光子。
第二块半透镜会影响最终的呈现,不放,则光子呈现粒子特性,只会走其中一条路径;放,则光子呈现波动性,会同时走两条路径,产生自干涉。可如果一开始没有放第二个半透镜,直到光子通过了第一个半透镜之后,再放置第二块半透镜,会产生什么结果呢?依然会产生自干涉现象。直观的感觉是当光子通过了第一块半透镜后,它通过的路径已经确定了,当它发现了第二块半透镜后,仿佛又重新回到起点,重新同时走了两个路径。这个实验让因果错乱、时间倒流了,过程决定了起因,从而让很多人对因果论产生了怀疑。
当然,对此依然有其合理的解释,而让人们产生因果错乱的原因则是对这件事的理解不够深入。我对其印象深刻的原因在于其足够反直觉,以至于冲击了我的世界观。现在再回过头来看待这件事,感受又会有不一样:对于一件复杂的事情,如果有一知半解的认知,可能让自己得出顽固的、无益的、错误的结论;而要想充分认识、理解这些事情,甚至认识到『自己其实并不懂』这个事实,却非常非常难。
最近有一件事让我有些感触。有一种疾病叫『甲亢』,即甲状腺亢进,它的发病原因有很多,其中一种情况是与碘的摄入有关。当短期摄入过多的碘时,可能导致甲亢的发生。但以前很多人得甲亢的原因却恰恰相反,一些内陆地区的人们反而是因为长期缺乏碘的摄入而导致甲亢。这其实也能理解,由于缺乏碘,甲状腺分泌激素水平低于正常水平,于是就需要不断工作,导致甲状腺亢奋。你看,一个变量增多或者减少都有可能导致同一个结果 ,它们的因果关系又那么的清晰。但,等等,还有一种疾病叫『甲减』,即甲状腺衰退,它的病因也有很多,但其中一种情况也与碘摄入有关,摄入过多或者过少的碘都有可能引发甲减。那么对于甲状腺疾病,碘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在各种正负反馈机制下,原本有可能存在因果性的事情也可能模糊、错乱。
第二次冲击:因果颠倒
第二次冲击是罗振宇带给我的,我从罗胖那儿听来了很多有意思的思想。罗胖说因果关系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基本方式,而世界那么复杂,我们只能进行简化,于是常常陷入因果颠倒的思维误区。比如有人认为游泳能减肥,因为游泳运动员身材都很好。听着很有道理,但更有可能的是正是因为人家本来身材就好,游泳才能游出好成绩,而成为游泳运动员。
我听过最有意思的一个例子是关于『吸烟有害健康』的讨论。一个事实是吸烟的人肺癌的发病率比不吸烟的人高出了 10 倍,那么我们能得出『吸烟有害健康』的结论吗?这有因果关系吗?其实不一定,我们能得到的是相关关系,并不是因果关系,我们需要进一步的证据才能论证因果关系是不是存在。或许有人问,这还需要证明吗?这不是显而易见的常识吗!假设存在一个基因特征,有这个特征的人,容易吸烟上瘾,与此同时,也容易得肺癌。虽然表面上看来,正相关性就是吸烟和肺癌,但是根本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基因特征。
类似的事情在我们身边一遍一遍地重复着,我们紧盯着各位数据,仿佛数字的变化一定有一个原因。当股市变化了,我们不会简单认为是市场的正常波动,我们会想是谁谁说了什么话影响了市场的信心;我们看到一个学校升学率高,都想挤进去,但其实不一定是教学水平高,而是生源素质本来就比其他学校好;很多赌徒们费心心机地计算着彩票的规律。
曾经有一个广为流传的都市谣言——可乐杀精,即喝可乐会降低生育能力。是不是听着就觉得是无稽之谈?但与你直觉相反,这个谣言其实是有实验基础的,也是有数据支撑的。2001 年 - 2006 年间,丹麦医生詹森(Tina Kold Jensen)对 2554 名年轻男子的精子质量和咖啡因摄入情况进行了调查。对极少数(3%)“巨量”饮用可乐或咖啡因的年轻人而言,其中一些人确实存在精子质量下降的问题。数据呈现的是相关性,却不是因果性,如果我们结论归因为可乐影响生育能力那是有问题的。其实经过调查,如果一个年轻人常常饮用巨量的可乐或咖啡因,那么他们本身的生活习惯和质量就有很大的问题,一系列的因素才最终导致这个结果。
罗胖还有一期的节目介绍了郑也夫的《文明是副产品》这本书,书里讲到的观点也很有意思。小麦如今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植物物种,这多亏了人类文明早期驯化它,从而让小麦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而越来越重要。但如果我们反过来想呢?有没有可能其实是小麦驯化了人类?小麦的出现其实是改造了人类的文明,从采集狩猎进入了农业文明,同时它也改变了人类的消化系统、生活方式,人类再也回不到没有小麦的文明形态中了。对于小麦来说,它在人类的帮助下成为了最成功的物种,不用担心繁衍、天敌、气候、灾害。而在这个过程,反而人类文明像是小麦进化路上的一个副产物。到底谁是因谁是果,真的那么好分辨吗?
第三次冲击:你眼中的问题其实是他人的解决方案
第三次冲击是上海疫情期间听到的一句话:你眼中的问题其实是他人的解决方案。当然在疫情期间,这句话是有特定含义的,即当我们遇到一些问题,想要寻求政府/上级的帮助的时候,有可能在政府/上级看来,这些问题其实是解决更大问题而付出的代价。如果你正为了买不起学区房而闷闷不乐,这可能是你目前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可政府会帮你解决吗?不会,因为学区房政策是他们为了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分配问题的解决方案,一个解决方案一定会满足一些人的利益,但也很有可能要牺牲另一些人的利益,而在这个语境里,你可能就是被牺牲的群体。如果在公司里你的同事晋升了,而你没能晋升,你觉得很不开心,你的上级能帮你解决这个问题吗?不会,因为可能晋升名额有限,上级不会只从你的角度看问题,他需要综合看团队的稳定性、不同人的贡献、晋升的急迫性、经验能力等等才做出的决策,而你只是这个决策中被牺牲的那个人。
从这个视角想问题,会让我们少钻牛角尖,更能看清这个世界的规律和趋势。
但以上的解释其实还不是这句话的原意。这句话来自《奇葩说》黄执中,他的本意是指当你发现一个人有问题,想去解决时,很有可能这个问题对于他本人而言,并不是真正的问题,而是他对于另一个更难解决的问题的解决方案,或者伪装。说得有点绕,举个例子吧,你劝别人少抽烟,少喝咖啡因,因为这对身体不好。可别人就是不听你的,是你说的不对吗?未必,只是抽烟喝咖啡因这件事,只是他缓解焦虑,或者找寻灵感的方式。只要这个深层次的问题不解决,他是不会在意抽烟这种浅层次的问题的。我们乘坐飞机时,发现各种规定非常多,非常琐碎,可为啥要这么死板不灵活,流程和体验不能优化吗?其实你体验到的问题,很可能以前空难发生后,事故复盘后加入的改进方案。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的难以沟通的问题本质都在于此,我关心和谈论的点,并不是另一个人真正核心在意的点。而如果不能建立真正的信任,找出真正深层次的矛盾,仅仅止步于抱怨无法交流,那就浪费了很多解决本质问题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