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哈特定律
今天我看这个博客从 5 月 5 日到现在,不到两周的时间,已经写了 10000 字,更新的频率也超出了我原本的预期。等等,为什么我要关注字数和更新频率?这两个指标很重要吗?这能代表什么吗?回到出发点,我为什么要写博客?我只是想记录日常所思所想,也想把学到的点滴、有意义的思想做个备忘。那么,字数和更新频率与这个出发点相关吗?不相关!如果我刻意关注字数和更新频率,不会真的让我输出更多有价值的东西,只会让我写的东西价值稀释,质量下降。所以我真正关心的应该是我最近有没有学到东西,有没有值得记录的思考,有没有迫不及待想与人分享的冲动。而如果我把这些点做好了,字数和更新频率的指标自然也会有向上的趋势。
我在 2022-5-6 的博客里批评了数据驱动的片面性和短期乐观主义,没想到我自己不经意间也有这样的价值导向。而让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是今天看到的一个概念:古德哈特定律。它的一种通俗的表述是:
当一项措施成为目标时,它就不再是一项好的措施。
比如以我的博客为例,如果我想好好写博客,那怎么衡量我有没有好好写呢?对,字数和更新频率是很好的指标。可一旦我把这些指标当成我优化的目标,那我的策略就完会变形了,我会骗自己,比如今天不想写东西,但为了数据好看,不妨不加评论地摘抄一段,或者车轱辘话讲一大堆。这有意思吗?
不设立指标行吗?也不行。指标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去评判、衡量一件事做得好不好、好到什么程度。只有设立指标,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一件事。但我们不能只针对某一个指标做优化,因为每一个指标都不代表事物的全貌,而只是事物的某个方面的片面表现或规律。我们需要设定多重指标尽可能更完善地衡量事物,虽然我们永远不可能准确的掌握复杂事物的变化状态,但多少能让我们避免一些低级错误。
好了,掌握了这个工具,下次再听到诸如『一年要读 50 本书』、『社区互动数据差,如何优化用户参与数据』、『我们要提升完课率到 80%』……这样的话时,我们要留个心眼了,这样的指标本身没问题,但可能执行会跑偏,最终的效果会打折扣。一个人一年是读了很多书,但记住多少了呢?通过运营活动是提升了社区用户参与度,活动结束之后呢?完课率是提升上来了,如果代价是课程变短了,教学效果下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