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 13 级台阶
这是本年度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在我看来,这并不是一本小说,更与悬疑推理没什么关系,而是一篇社会学论文,探讨死刑的合理性、死刑刑法制度的合理性,以及日本的悔过和赎罪谅解制度的合理性等等话题。
我一直没有想过死刑是否应该废除这样的问题,“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朴素的道德观。直到几年前,我听了 《罗辑思维》的一期节目,从而开始注意这个问题。罗胖是从两个角度来反思死刑制度,一是现实角度,冤假错案的比例依然很高,很多证据的揭示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死了也就没有了翻案改判的机会;另一个是经济角度,死刑不会带来任何经济收益,反而为了死刑的判罚,整个社会会付出巨大的成本。
而这本书所探讨得内容则更具体、更深入。书中构造了几个思想实验,比如一个人为报私仇,决定杀死另一个人,但两人却意外提前相遇了,并且由于意外,这个人失手推了一把他想杀死的人,那个人真的意外摔死了。在所有人眼中都只会认为这个人是过失致人死亡,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有杀人的动机,甚至如果不是这次意外,他自己还是会找机会动手的。那么这个人应该被判处死刑吗?如果一起谋杀案件的唯一嫌疑人由于事故,失去了案发当时的记忆,也无法为自己完全不记得的事情表达悔恨之意,从而得不到减刑的机会(日本法律),那么死刑的判罚还合理吗?谁又能证实失忆是真实的呢?……
至于应该如何对待死刑这个问题,我没有一个是或非的答案,只是觉得应该更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只看公权力能不能保证正义。公权力之外的正义叫侠义,公权力之外的暴力叫罪恶。侠义与罪恶一样,越少越好。
六个说谎的大学生
这是一部让我十分惊喜、相见恨晚的小说。
故事很简单,六个十分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一起参加心仪的公司的面试,争取一个录用名额。可六封分别装着六个人罪恶的信封随机地被分发到六个人手中,每个人都要揭开别人的伪装与面具,而同时,每个人也要接受其他人的质问与审判。明明是那么阳光,那么聪明的名校毕业生,怎么背地里会是这样的人,做出这样的事?可是他们不想被别人知晓、装在信封里的秘密就一定是真实的吗?
我喜欢一类作品,就是有一个明确的内核,也许就只是一句话,所有的人物刻画、情节设置都只为这一个内核服务。这部小说是有这样一个内核的,就是:无法简单地评价与了解一个人。这是很中性的一句话,我不想用更耳熟能详的“知人知面不知心”,太贬义了。事实上这部小说非常正面、积极,看到最后,也许会有很多遗憾的感觉,但绝对也会有温暖治愈的感觉。
与之对应,后来我还看了一部电视剧,叫《繁城之下》,其内核与之很像,只是在电视剧中,好人太少。
无人生还
今年读了两本阿婆的书《无人生还》和《ABC 谋杀案》。《无人生还》盛名在外,而我没有更早地读它真是一件遗憾的事。
在推理小说形式上,《无人生还》开创了“暴风雪山庄”模式,本身就是绕不开的经典,更可贵的是作品中所探讨的主题其实是公权力与私权力的边界(我认为)。岛上发生的事情是一场场正义审判,以惩罚那些无法用法律审判的“坏人”。这些“坏人”或多或少都因为自己主观的原因致他人失去生命,而他们的罪恶却由于法律漏洞或无法证明,而逃过了法庭的审判。然而正义与法律并不是一回事,法律制裁是公权力的体现,但当法律无法主持正义,私权力能否继续关在笼子里。在《无人生还》小说中,法官的人格是绝对正义的代表,他的一生都是用法律去惩恶扬善。然而当他看到有些恶能游离于法律之外,这与他的正义观并不相符,于是策划了这场“无人生还”的盛宴,以私人的道德法庭,宣判了每个人的罪行。绝对的正义并不是对于他人的道德准绳,同样是对于法官自己同样有约束的。动用私权力,放任私权力,以个人的意志来决定他人的生死,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公正、不合法。于是法官同样也宣判了自己的死刑,最终形成了无人生还的局面。
失明症漫记 & 复明症漫记
人也许总会经历一个阶段,从嫌弃经典到推崇经典。
《失明症漫记》和《复明症漫记》是 1998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葡萄牙作家萨拉马戈的作品。他的作品特别非常鲜明,即开一个大大的脑洞,然后构筑起一个异想天开的世界,乍一看,这是一个我们无法理解的世界,可一细看,这不就是现实世界的一个角落吗。所以,我觉得萨拉马戈的作品与其说是脑洞大开的幻想,不如说是冷酷的政治寓言。
这两本书之所以突然进入我的视野,一方面感谢读客熊猫君,它推出的读客彩条外国文学系列书籍真的很棒,我这一年读了三本这个系列的书,都很受触动,并加入在这个书单中;另一方面是我们刚刚经历了疫情的封控,而传染病与隔离恰恰是《失明症漫记》所讨论的内容,于是这几年这本书在中国的影响力是被放大的。
《失明症漫记》开了一个脑洞,假如一场会让人失明的传染病席卷全国,而只有一个人还能看得见,世界会变成什么样。无政府无秩序的环境下,罪恶丛生,遍地肮脏,可即使暗无天日,山穷水尽,却仍有人保持善的火种,祈祷柳暗花明的到来。《复明症漫记》则延续了失明症的故事,开了另一个脑洞:当失明症已不再成为困扰,秩序已经恢复,可突然有一天,人们对于民主选举突然失去了兴趣。当局无法容忍人民不受自己掌控,害怕人民不受自己掌控,因而一定要找出背后的煽动者,哪怕是一个替罪羊。何为复明症?说到底是人民有了不同的想法,当局把这定义成一种病态。
《失明症漫记》描述了一场人间的悲喜剧,而《复明症漫记》则描述了一场彻头彻尾的闹剧,相同的是对现实的讽刺和悲天悯人的情怀,萨拉马戈的两部作品让我第一次感受到文学的力量。
五号屠场
这是这份书单里最特别的一本书,在 2023 这个不算特别宁静的时代,读到这样一部经典的反战小说,是我的幸运,感谢冯内古特,感谢读客熊猫君。
这篇小说是作者冯内古特自己的战争记忆,作为二战的亲历者,他曾被德军俘虏,关押在德累斯顿的一个屠宰场里。而后美军对德累斯顿发动了惨无人道的大轰炸,这个历史悠久的小城一片火海,一夜之间被夷为平地。德军、平民,包括美军战俘,几万个生命瞬间在德累斯顿这个巨大的屠宰场里被夺取了。而冯内古特幸存下来了,与另外 6 个人一起幸存下来了,在几万具尸体面前幸存下来了,在一片废墟的德累斯顿幸存下来了。
作者把自己的经历赋予了主人公比利,但比利的经历可不平凡,他曾被一种叫特拉法玛多的外星人绑架过,并拥有时间穿梭的能力。
特拉法玛多人有着独特的生死观,他们并不认为死亡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虽然一个人现在死了,但他依然活蹦乱跳在过去,可以随时去翻阅过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浏览。比利学会了这种生死观,面对死亡时,这也没有什么好在意的,轻描淡写地说一句“事情就是这样”。
“事情就是这样”这句话在这本书中出现了无数次。
比利从特拉法玛多人那儿也学会了穿梭时间,但他却不能主动控制这个能力,可能上一秒还在自己的婚礼上,而下一秒,又回到了天寒地冻的战场中。比利永远不知道下一个瞬间自己将要面对的是自己人生的哪个重要的时刻,他是时间的穿行者,更是时间的囚徒。
然而,我们知道,特拉法玛多人是不存在的,时间穿梭也是不存在的。比利的思维是混乱的,小说的叙述和结构也是混乱的。比利是荒唐可笑的,但让人心生悲悯。创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词,或者只是一段经历;但对于有些人来说,创伤是脑海中永久的轰鸣,是扯碎现实的剪刀,是让人寸步难行的枷锁。而这本书就是比利的创伤,支离破碎的记忆、虚实不分的生活。
很久很久以前,在某一个地方……
这是一本童话书,我认为。
我其实不知道这本书好在哪里,但有句话怎么说的,“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看完这本书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的脑海里总是不由自主地浮现书中的场景和对话。这一定是一种独特的魅力。
我因为读日本推理小说,而被人推荐了这本书,但这其实不是推理小说,就像我一开始说的,这是童话,或者更确切一点,应该是日本志怪短篇小说集。我对日本的民间故事并不熟悉,甚至都不太知道桃太郎都干过什么。而这本书就是将几则日本民间故事进行加工再创作,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几篇新故事,每一篇故事都很有魅力。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我今年(2023)买了一本书叫《狩猎愉快——世界推理小说简史》,萌生了想通读一下推理小说史上重要的一些作品的想法,而最具盛名、最富开创性的作品那一定是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从小到大,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欣赏过无数福尔摩斯的故事,或许是画册,或许是影视剧,甚至是电子游戏(今年还玩了一个 3DS 上的老游戏《大逆转裁判》,夸张地恶搞了一下福尔摩斯与华生),然而这是我第一次完整通读柯南道尔的原著。
经典的魅力在于历久弥新。故事发生在 100 多年的维多利亚时代,柯南道尔忠实记录了无数社会风貌,大到殖民风潮、美国掘起,小到衣食住行、草木鱼虫。对于很多学科的人们而言,无疑这是极好的参考素材。于是我也是第一次接触了名为“福学”(像极了国内的“红学”)的学问,并有意识地去找一些“注释本”、“图注本”来对照看,甚至我还曾经一度想去闲鱼上淘一套新星出版社的图注本收藏,这已经是 10 多年前的绝版书,品相好的也不便宜,就放弃了。不过等诺顿注释本出全了,也许我还是会买一套回来收着,偶尔翻翻。
回到书中来,如今看很多作案手法和推理元素已经不足为奇了,但其中无数开创性的尝试还是让人肃然起敬。不过最吸引我的还不是一个又一个案子,而是这些案子背后精彩绝伦的故事。我最喜欢的两篇是《暗红习作》和《恐怖谷》,都是长篇篇幅的。若干年前,在遥远的美国发生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往事,才最终造成了如今出现在面前的惨案,而只有通过亲历者揭示过去的秘密,我们才能了解一切发生的动机。我们都只是旁观者,面对过去发生的那些事件无能为力,同样,面对如今的惨案,也是无能为力。写作手法与阿加莎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很像,都是难得的经典。多解释一句,《暗红习作》中华书局版李家真的翻译,之前基本上都翻译成《血字的研究》,我认为中华书局版的翻译更好。去年中华书局这套书发了新版,我也是此注意到《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也算是促使我开始阅读这套书的另一个触发器。
太白金星有点烦
这一年的马伯庸有点火,《长安的荔枝》《太白金星有点烦》《大医·破晓篇》《大医·日出篇》多部小说畅销,还有《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剧集的热播。据说《太白金星有点烦》是马伯庸在创作《大医》期间为了调节心情,用业余时间创作了出来的,最初在 豆瓣 上发表,写完一章就上传一章。
《太白金星有点烦》这本小书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太白金星自从被任命为西天取经项目的负责人之后,整天忙得焦头烂额,为了能推动项目的进行,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小到费用报销、日常汇报,大到平衡内外矛盾,尤其是高层派系利益冲突,没有一件事容易的。但这些还不是最烦人的,最烦人的是“沾染因果”,修仙之人都希望清净无为,远离因果。可因果是啥,说白了就是你欠别人人情,或者别人欠你人情。可若是真心做事的人,又怎么可能不沾染因果。
很多人对于这本书的共鸣在于忙碌的李长庚是很多打工人的真实写照,位卑权小事难。我觉得最有趣的一段是关于地府生死薄系统扩容失败出事故,马亲王是懂互联网打工人的。
放下手边事,坐下来读读书
某一天,这本小书悄然出现在我的京东阅读的书架上,我完全没有记忆下载过它,完全没有听说过这个作者,然而正是由于这股神秘的缘分,让我有幸读到了这本小书。
这是一本随笔散文集,也是这份书单里唯一一本非虚构类书籍。习惯了波澜壮阔的宏伟叙事,又怎会定下心去体会细水长流的一日三餐呢。在此之前,这一年也有一本网红的小书叫《东京八平米》,很多人推荐,我也曾尝试阅读。但翻了几页实在无法共情,作者也许想向我们展示虽身处陋室,但内心却拥有整个世界的丰富。而我却只感受到她思维的片面,乐观而无视自己被时代遗弃的现实。
所以当决定翻开这本《放下手边事,坐下来读读书》,我其实是做了几秒钟的思想斗争的。可一打开,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每篇随笔都不长,记述一件事,摘录一段文字,分享一段感悟,字里行间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对当下的满足,对一切的包容。如果期望通过这本书学到什么知识,领悟什么道理,那根本是缘木求鱼,可换成是一个朋友娓娓诉说她的生活、朋友、儿女、烹饪……,讲述她自己的阅读时的美好和感悟,而你只需要静下心来倾听,那是多幸福的一件事。
读了半个小时,我突然有很强烈的冲动停止了阅读。我怕读得太快,让这场隔空交流早早结束,想翻回去反复阅读。还因为手头刚好没有纸笔,没法采撷书中的吉光片羽。不过最重要的是,我当时感觉内心非常平静,万籁俱寂。也许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不忍卒读”吧。
金牌投资人
这种金融商战题材的小说我基本上不太读,但这本书能进这个书单,只有一个原因,它对当年轰动全国的万科宝能股权之争进行了细致演绎。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先搜索了解一下,真是神仙打架,地动山摇,非常精彩。最近有个很火的电视剧,叫《繁花》,有个情节是“宝瀛大战”,不过这与万科宝能之争相比,简直小巫见大巫了。
对了,这部小说曾改编成一部同名电视剧,不要看,看过几眼简介,除了人名,其他与原小说一点关系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