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 2024 年度书单

作者头像
周骅 , 
• 8467个字 • 31分钟读完

《双月城的惨剧》

通感是一种修辞手法,表示不同的感觉可以相互影响。记忆有时候也是这样的。有时我会一边单曲循环着听着歌,一边读些书。直到现在,如果听到《我可以》,我会想起 10 年前每天在地铁上拿着 kindle 读步非烟的日子。而无意间拿起《双月城的惨剧》,《再见莫妮卡》的旋律就会在脑中响起。

所谓爱屋及乌,《双月城的惨剧》是让我失望大于惊喜的推理小说,但我太喜欢《再见莫妮卡》这首歌,再加上这是我 2024 年读的第一本书,所以还是把它放在了年度书单中。

《双月城的惨剧》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还是很舒适的,加贺美雅之身为日本人,描写欧洲古堡的异域风情、历史风貌非常流畅自然。然而不和谐的地方却有更多。首先,这部小说的宣传语过于夸大其词,“新本格神作”“年度最佳小说”云云,然而实际上,这也才是作者加贺美雅之的长篇处女作,动机也好,诡计也好,都不是足够有说服力,甚至根本经不起推敲。其次,这部小说篇幅并不短,但我却觉得内容不够紧凑,有很多“闲笔”。一种闲笔是对人物行动轨迹的描写,特别是开启了“暴风雪山庄”模式后,古堡里的“绅士”们除了午睡就是不知疲倦地找酒喝,一切行动的动力是“推动”时间流逝。另一种闲笔是故事的设定非常丰富,但却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我特别期待看到一个结构上对称精巧的故事,然而最终,小说的走向却与我预想的不一致。为什么我这么在意小说的布局呢?因为这部小说的设定中,有太多美妙的对称:古堡的新月塔与满月塔、双胞胎少女城主、古老的传说与现实的惨案、出走的仆人与作为贵宾到来的仆人之子、来自法国和德国的侦探“宿命之敌”等等,然而这么多对称的设定却有许多没有深挖,甚至不了了之,实在让我感觉意犹未尽。最后一点,可能有的朋友从我这短短的几句描述中已经感觉到一点苗头了——“中二”感。说“中二”这倒未必是多大的缺点,更多的是作者文风,或许很多人会比较喜欢这样的风格,毕竟已经身处欧洲古堡了,再怎么魔幻现实也不为过。不过对我来说,“中二”感更多地是来自于作者的文笔受到限制。换言之,从立意上看,这部小说不是作者最纯粹的表达,而是对他喜欢的作家卡尔和喜欢的侦探的致敬(更通俗地说,就是同人)。我不是卡尔的读者,也不能感受到作者的作为粉丝的狂热,所以只能让这份中二感在我这里形成更偏负面一点的评价。

事实上并不是《双月城的惨剧》这本书有多差,而是很多号称本格推理的小说都存在类似的问题。读者虽然不希望被作者用信息差戏耍,但如果作者设定的诡计或动机不够有说服力,那么读者依然感觉自己被戏耍了。事实上,今年有一个很本格的作家让我改观,从不喜欢变成非常喜欢。此人就是大山诚一郎。

《密室收藏家》

《绝对不在场证明》

大山诚一郎擅长短篇小说,我在 2022 年第一次接触他的作品————《字母表谜案》。然而却感觉很一般,甚至有点失望。然而今年还是鬼使神差地拿起了他的《诡计博物馆》,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接连读完了他的《密室收藏家》《绑架回忆:诡计博物馆》《全员嫌疑人》《绝对不在场证明》,这次我选了《密室收藏家》和《绝对不在场证明》进入年度书单(可惜这两本书的封面都极丑)。

现在回想一下,为什么我会对《字母表谜案》感受不佳呢?一方面可能其中的诡计没有打动当时的我,但我觉得更重要的一点,作为同一作者的短篇小说集,《字母表谜案》中各个短篇小说的内容是孤立的,只不过在标题上硬生生地向“字母表谜案”上靠拢。实际上这部小说集取任意一个名字都不影响里面的内容,而我心中的“字母表谜案”,则只能是阿加莎的《 ABC 谋杀案》。

而今年所读的大山诚一郎的短篇小说集,则有所不同,所有的诡计都被一条明确的线索串联起来了,也因为这条线索,让每个短篇集拥有了统一的主题。

在《密室收藏家》中,所有的诡计都围绕着“密室”这一主题,而线索则是神秘的“密室收藏家”。

在《诡计博物馆》和《绑架回忆:诡计博物馆》中,诡计的主题则是“反转”,而线索是犯罪资料馆中的一件件悬案或错案被馆长“雪女”绯色冴子一一破解。

在《绝对不在场证明》中,诡计的主题则是“时间”,只有拆穿了“时间”的诡计,才能推翻“绝对不在场证明”,而线索则是初出茅庐的菜鸟刑警求助于钟表店的年轻店主时也,后者总能轻松揭示出诡计的秘密。

在《全员嫌疑人》中,诡计的主题则是反转+推理斗争,所有人都是侦探,而同时所有人也都是嫌疑人。线索则是具有大幅提升身边人推理能力的“超能力”的刑警和户宋志。

大山诚一郞的短篇小说集的套路化模式已经十分明显,即:1、所有篇章都围绕同一主题或同一类手法,与书名呼应,而非传统的,以短篇集中某一篇名为书名;2、有关键线索性的人物贯穿所有的短篇小说,但与小说实际内容可以毫无关联,甚至大多数情况,线索人物是超现实的。对我而言,这可能是极好的短篇推理小说的组织方式,特别对于一个高产的推理小说家来说。而且可见的,这种套路模式还可以进一步升级,让线索人物参与到故事中去,甚至构建更庞大的谜题。在《绝对不在场证明》中,有一篇是时也自己的故事;而在《全员嫌疑人》中,更是所有的故事都是和户宋志经历的事情,并且这些故事本身也成为了谜题的一部分,虽然本质上仍然是独立成篇的短篇小说集,但在形式上,已经向整体布局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说句题外话,2024 年国内对《全员嫌疑人》这部小说(确切地说是《全员嫌疑人》的第一篇故事)进行了同名影视化改编,我感觉由于这篇故事比较一般,不太理解为什么选这一篇进行改编,就不多做评价了。

《低智商犯罪》

在影视化方面,国内作家中马伯庸和紫金陈的作品总能持续被改编出佳作。马亲王的书我读得不少,但紫金陈的书我只读过一本《低智商犯罪》,非常喜欢,改编的剧集也播出在即,非常期待。事实上与《清明上河图密码》不同,《低智商犯罪》小说本身写得就非常有电影感,只要忠于原著,拍出来的效果不会太差的(不会有人敢乱改紫金陈的剧本吧,不会吧)。

《低智商犯罪》是一部刑侦犯罪题材的喜剧,“错位”是这部小说的核心技法。其实这个主题在电影电视中非常常见,并不新鲜,但《低智商犯罪》却将错位玩出了新花样。各种身份错位、逻辑错位,营造出无数令人啼笑皆非的荒诞情景。但整个故事又完整得严丝合缝,令人拍案叫绝。

《清明上河图密码》

另外还有一部重量级的小说,也在年底时上映了电视剧版本,那就是《清明上河图密码》。

《清明上河图密码》是前几年读的,但我还是想翻出来在这个书单中强行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影视化改编得极其失败之际,我更想推荐一下原著小说。

我是在 2015 年第一次接触《清明上河图密码》,彼时作者冶文彪还没有完成全部《清明上河图密码》六册小说的创作,但其宏愿与野心已经跃然纸上。所谓”宏愿”,就是让《清明上河图》画卷中茫茫多 800 余人物都能在小说中活过来,赋予名字与性格;所谓”野心”,就是从一开始就在一个短暂的历史片段中,构建一个巨大的舞台,所有的人物都在同一个舞台上演出,也许绝大多数人只能看到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的喜怒哀乐,但也许所有人的命运都被舞台上的大戏推动着向前,也许小角色的举动也在不经意间改变了整个故事的走向。

所以,《清明上河图密码》共六册的巨著并不是系列小说,也不是跨越时空的宏大叙事,而是对一个事件的开枝散叶,从微观处着手,到宏观处收尾。整部书如此,每一册也是如此。“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是小说创作的一种技巧,指的是两件事同时发生。然而在《清明上河图密码》中,则将这个技法玩到了极致。小说的主角是北宋东京城的五位行业翘楚,号称“五绝”,他们只是普通人,但代表了士农工商兵等各行各业。前五册中,这五个人分别遭遇了一些匪夷所思的案件,需要他们抽丝剥茧,解开层层迷雾。而在每一册中,在一个大事件发生的过程中,一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定是有更多的事情在暗处发生的,无数人主动或被动地牵扯其中。就以第一册内容为例,主角是“讼绝”赵不尤,一艘称为“梅船”的大船在过桥洞时,突发大雾,大船在众目睽睽下离奇消失了,而船员全部死亡。由梅船案或明或暗地引出了其他几件案子,几个案子的解决齐头并进,赵不尤破八子案,其弟弟赵墨儿破香囊案,其妹赵瓣儿破范楼案,其堂弟赵不弃破变身案,最终描绘出梅船案的全貌。我在上文中无论是《双月城的惨剧》还是大山诚一郎的小说,都提过布局的问题,只能说《清明上河图密码》把布局玩到了极致。

在布局之外,《清明上河图密码》文笔极佳,对于北宋人民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社会风貌方方面面的刻画都非常细致。都说马亲王喜欢“吊书袋”,但与冶文彪相比,《清明上河图密码》更像是百科全书式的刻画。要说不满意,就是感觉书名土了点,大概是出版商的锅吧,那个年代太多书叫《xx 密码》了。

《第欧根尼变奏曲》

不过也不是所有书都需要谋篇布局,比如《第欧根尼变奏曲》。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本小说集里的小说风格差异巨大,有本格推理,有科幻,有黑暗童话,有完美犯罪,等等。实际上书名中的“变奏曲”指的就是不确定的风格,当然本书其实就是作者陈浩基的大量习作、随笔的合集。虽然不可能每一篇都处于高水准,但有许多篇目非常有意思,非常值得一读。

《第欧根尼变奏曲》在 2023 年被很多人推荐,我还没来得及读,但时光转到 2024 年,又有许多在推荐作者陈浩基的另一部小说《13 67》,这让我对陈浩基的兴趣大增,还是先从《第欧根尼变奏曲》开始了解陈浩基。但从《第欧根尼变奏曲》多变的写作风格中,我对陈浩基的好奇心更甚,也许明年的书单中会有更多陈浩基的作品。

新的作家会进入我的视野,但也有的作家会暂时失去我的关注。比如 2024 年让我“祛魅”的作家是乙一。今年读了一本白乙一:《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两本黑乙一:《暗黑童话》与《夏天、烟火和我的尸体》。白乙一的风格没什么意思,《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也不是原创作品,而是对岩井俊二导演电影的改编。至于黑乙一的风格,有点意思,但我自己越来越不太愿意接受这类作品。还有一些作家还没有让我形成明确的好恶,比如陈舜臣,对于他的推理小说和历史小说,我还怀有好奇心,今年只读了一本《三色屋事件》,叙事风格很好,极具历史感和画面感,但诡计上没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同名同姓受害者协会》

确实,今年阅读的重心放在了日本推理小说上,涉及的作者除了前面提到的那些名字,还有西泽保彦、五十岚贵久、贵志祐介、青崎有吾等。在这份书单中,最后一本日本推理小说是下村敦史的《同名同姓受害者协会》。这本书其实与推理小说基本上关系不大,手法上主要是叙诡,但仔细读的话还是有迹可循的。而且有些叙诡我认为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主题服务的。这本书的主题是探讨校园霸凌、网暴、歧视、标签化等社会问题。一个名为“大山正纪”的人因为恶性犯罪,这件事被媒体大肆报道,而别的同名同姓的“大山正纪”仿佛因为这个名字而受到诅咒,则从此人生被改变,被摧毁。犯罪的大山正纪由于犯罪时未成年,几年后就出狱回归社会,而所有的同名同姓者则陷入更大的恶意中————别人会怀疑自己就是那个犯罪的大山正纪。

我提到有些叙诡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主题服务的。某平台上很多人批评这本书有一些“厌女”的描述,作者倾向性有问题。其实可能事实正恰恰相反。书里描述了其中一位漫画宅大山正纪在网络上留下了一些被人批评的言论,比如“喜欢看美女”、“无论男女都应该 AA 制比较好吧”等等,被人骂到退网。而实际上这位大山正纪是位女性。这种层面的叙诡仅仅是隐藏了角色的性别,却激发了人们对她的刻板印象,尤其是读者对她的刻板印象,这正是作者想要传达的,不理性的网暴在不经意间就会发生,每个人都很容易成为施暴者。因为真相很难获得,在情绪面前,人们等不及真相。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想起 2023 年书单里的《六个说谎的大学生》,都是很有价值的作品,只是《六个说谎的大学生》虽然遗憾,但很治愈,而《同名同姓受害者协会》则更多的是无奈与残酷。

《银河边缘》丛书

相比较于推理小说,科幻小说的市场要冷清许多,可能书店里的科幻销量加起来也比不过一个东野圭吾吧。今年进入我视野的科幻小说不是某个单一作者的作品,而是一套丛书————《银河边缘》,由中国八分光文化和美国 Galaxy’s Edge 版权合作,共同编译的科幻小说集,每册都收录了若干中西方作者的短篇科幻小说。这些小说风格迥异,不乏小众精品。

也是在很偶然的情况下,我接触到了其中一册《银河边缘》,那是第 13 辑。翻开第一篇《黑域密室》,竟然是一篇相当标准的推理小说,只是世界观设定是强科幻场景,非常有趣。而第二篇陆秋槎的《杞忧》则让我感到非常惊艳,与我们正常看到的科幻小说不同,作者把我们带回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描绘了一个神奇的“蒸汽朋克”风的古代世界,重构了“杞人忧天”的故事。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篇故事。

这套书已经发行了 20 多册,但似乎发行量并不大,几乎没有在书店见过,只在图书馆里偶尔见过几册,希望以后能有机会看到更多《银河边缘》的丛书,也希望这些科幻作品、这些作者能被更多人看到。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是的,图书馆,图书馆与书店不同,“新书”、“畅销书”、“经典书”,这些概念在图书馆里是不存在的。所以在书店,我只能看到《长夜难明》,而失去了《低智商犯罪》;只能看到阿西莫夫、刘慈欣,而错过《银河边缘》。重回图书馆,很大程度是受到了《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这本书的影响。

四月份的时候就被人推荐了这本书,推荐语是:提前预订了年度最佳非虚构类图书。我当时还想,再火能火得过李娟?确实,很长一段时间书店里都找不到这本书,所以这本关于图书馆的书我是看的电子版,直到 618 的时候我才从网上买了一本。

作者杨素秋以学者身份空降西安市碑林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挂职,任副局长。任前,整个西安碑林区没有一家图书馆,而她在任上负责推动的一项主要项目就是建设一家图书馆。而这本书,主要就是记录了这个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不了解这个过程的话,可能会觉得身处这个官位,在自己分管的领域下,开一间图书馆,能有多难。然而亲身经历后,才会发现,阻碍、困难、委屈才是全部。接手这个项目时,她需要有有限资金,在 6 个月内把商场地下室区域改造成图书馆,而可用的人手,除了自己只有一个“图书馆馆长”。地下室一定不是理想的图书馆场地,但在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努力把图书馆建成符合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样子,是唯一值得坚持的使命。

杨素秋觉得书目是图书馆的灵魂,而“选书”则是冲突的焦点。图书馆这样的项目,会有许多书商前来推销报价,而其中的猫腻也会有很多。图书质量可能不太好衡量,但图书数量是可衡量的。花 100 万的钱获得 400 万买书的效果(书商的话叫 400 万洋码),岂不是花小钱办大事,让领导也有面子。然而,这样能得到什么?没听过名字的出版社的图书、缺册的套书、仓库里的滞销书,还有没有读者的自费出版书……这揭露了公共图书馆的某些潜规则,一方面图书馆不需要关心书籍销量,所以可以塞进来许多“坏书”;另一方面,书商给到图书馆的“馆配书”折扣为书价的 20% 左右,而优质书为 60% 左右,这中间有巨大的回扣空间。作为一个学者、读书人,杨素秋是无法接受自己图书馆的书架上充斥着这些书的,于是花费巨大精力自己编书目。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现实面前,不愿妥协,哪怕出发点再好,也很难坚持下来。建图书馆这件小事,如果不是央视记者的采访,可能就因为揭露“馆配书”潜规则,这件事就进行不下去了;如果不是杨素秋以书稿提纲为武器,可能依然要受利益方牵制。这些都是除了自身坚持以外的运气。我喜欢的一个编辑渡边这样评价:一个真实的人偶然出现在了他/她不该出现的地方。

选书的争议依然存在,但我希望对于有条件的图书馆,都需要能有人认真地选择书目。除了在《像云杉那样生长》一篇中提到的喇嘛久美在四川藏区建的图书馆,没有经费,邮递不畅,但即使如此,书目质量也好于许多社区图书馆。上海的图书馆建设得很好,市、区、街道各级都设有图书馆,今年我去了很多图书馆。实际上市、区级的图书馆质量都很高,但街道级的图书馆其实才是辐射最广的,也是我最常去的。真正去过几个不同的街道图书馆,才会发现,不同图书馆的参差。宝山区淞南街道图书馆位于公园内,环境优美,装修华丽,书品极差,而静安区临汾路街道图书馆只有一间屋子,十几排书架,但却在门口设置了两个新书书架,常去常新。

《十日终焉》

在书单的最后,我想放上来一本网络小说《十日终焉》。

我不知道该怎么推荐,看过的网文也比较少,但开篇足够惊艳到我了。网文的优势是有足够的篇幅刻画人物,缺点是线性平推剧情。而《十日终焉》却不是这样平铺直叙,而是以高度严密的设定,构建了一个庞大的世界观,在 300 多万字的篇幅里,不断地挖坑、填坑,主线故事开展无论是从时间跨度(仅仅 3 个循环,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限流),还是人物塑造(以 300 万字的篇幅看,人物其实非常少)上都非常聚焦。最初吸引我的是解谜元素,开篇就是一个有趣的密室逃脱场景。而随着故事的开展,奇怪的设定越来越多,而随着不同游戏(谜题)的开展,许多人物的魅力逐渐显现。

在等待《十日终焉》更新的间隙,我顺便把作者杀虫队队员的另一部小说《时间管理局》也看完了。隐约有一种感觉,这两部小说其实共用了同一个母题:时间。更确切地说,是“打破宿命”与“时间放逐”。


好了,以上是我在 2024 年的年度书单,明年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