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 2022-07-29

作者头像
周骅 , 
• 771个字 • 3分钟读完
更多随笔

春秋战国,诸侯林立,最终竟走向了一统。地球另外一边,欧洲大陆也曾分裂统一,何其相似。不过我认为,这两者的分裂状态截然不同。

区别在哪儿?在于有无“华夏”。华夏是一个文化概念,也是一个泛民族概念。依靠这个核心概念带来的认同感,诸侯们天天打仗,但其中仍然能找出一股主旋律。

春秋的主旋律是“尊王攘夷”。周王室依然是华夏文明的代言人,所以要尊敬他;对于不认同华夏文化的外邦异族,要坚定地抵制他。说起春秋,很多人都知道“春秋五霸”,可为啥到底是几位国君位列“春秋五霸”一直有争议呢?其实很简单,看有没有“尊王攘夷”。齐桓晋文,倶是典范,自然没有争议;秦穆公和楚庄王在这个主旋律上作为不多,但一个身处西戎,一个身处南蛮,都能吸纳少数民族,传播华夏文化,安定边境,同时又能逐鹿中原,有所作为,所以这两位有争议,也相对争议较小。至于其他的争议人选,就不用多说了。

转眼到战国,周王室更衰弱,主旋律没了“尊王”,但还有“攘夷”。西汉的历史就是一部与匈奴部族的斗争史,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在此之前的战国和秦朝,为何没怎么听说匈奴的威胁。战国时,赵国的军事实力非常强悍,但中原战场上却从来没占过什么优势,反而连中山这样的小国也能一直欺负它。为什么?因为赵国最精锐的部队一直驻守北部边境,不断与游牧民族作战。即使像长平之战这样惨烈的战争背景下,赵国依然没有放弃北部边境的防守重任。后来赵国被灭国,秦国继承了这个任务。蒙恬北上驻守九原郡,赵佗南下百越。可惜关内秦军溃败,蒙恬部不得不入关作战,给了匈奴喘息的机会,终成汉之大患。而赵佗部自立也好,坚守也好,没有再回中原,从此南方地区正式纳入华夏版图。

对比看欧洲诸国,似乎难以找到那么一种统一的身份认同。是民族吗?民族太多了,并没有像华夏这样的泛民族身份认同。是宗教吗?宗教可能历史上是统一的契机,但更多时候是分裂的导火索。是文化吗?不同于古代华夏文明比周围民族的压倒性优越感,现代欧洲文化已经不存在这样的优势了。是地理吗?如果以地理认同造就一个统一的国家,那么这只会是第二个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