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和文化的变化常常会对语言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各个地区的方言某种意义上就是历史变迁的痕迹。
江苏中部一些地区方言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词汇,叫“杲昃”,方言音似“稿子”。这个“杲昃”是什么东西呢?这句问句在当地人听来就是一个笑话,因为“杲昃”的意思等同于“东西”。
“杲昃”字音与普通话“东西”相差甚远,外地人听不懂,当地人自然也会觉得这言非常“土”。但我们深究一下“杲昃”二字,就会发现这种土其实是古代汉语的文化遗留,与今日通俗汉语的格格不入造成的。
“杲”是一个会意字,就是太阳到了树木上面的场景,用个成语形容叫“日上三竿”,表示太阳已经出来有一会儿了,都到树木上面了,天已大亮。说白了就是上午。与之对应的一个字是“杳”,对,就是“杳无音信”的杳,它也是会意字,表示太阳到了树木下面,也就是落山了,天黑了,引申为幽暗、没有踪迹。
再来说“昃”,有句谚语叫“日中则昃,月满则亏”,“昃”的意思就是太阳偏西了。那么结合看“杲昃”,一个是上午,一个是下午;一个是太阳还在东边,一个是太阳快到西边。所以“杲昃”指示的是太阳的方位,等同于“东西”。
所以这些土的东西似乎也并没有那么土,甚至有点可爱。但也绝谈不上高雅,因为实际这些地方的人并不会在别的地方使用“杲”和“昃”这两个字,”杲昃“这个词仅仅是古代汉语的遗留而已。类似的遗留还有很多,有些比较容易考证,有些就很难考证出本字了。我再说生活中常见的吧。锅盖不称锅盖,而称”釜冠“,一听就是很古老的汉语表述,但其实脱离”釜冠“这个词,当地人不会把锅叫作釜,把帽子叫作冠;再如称筷笼叫”箸筒“,也是类似,当地人并不会在其他地方使用”箸“这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