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为什么要废井田
今天偶然聊到了秦孝公变法相关的内容,不妨稍微对废除井田制的内容做点整理。
首先什么是井田制?井田制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田制,相传是大禹制定的,有没有那么古老不得而知,但至少西周和春秋时代都是井田制。所谓井田,可以想象成一片巨大正方形土地划成一个九宫格,这九宫格就是九块田,正中间最为肥沃的一块田是公田,由这个区域的所有农民共同耕作,收成都是税赋,上交国家;周围的八块是私田,由各家农民各自耕种,收成归自己。在耕作的时候,农民需要优先耕种公田,有剩余时间才能耕种私田,不允许出现私田比公田收成还好的情况。
听起来是不是挺好的,的确在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的时候,这种生产组织方式是与生产力相匹配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弊端出现了。
弊端一:失地农民
首先要明确一点,在井田制下,土地都归国有,不管是公田还是私田,都属于国家,区别只在于收成如何处置。我们常常听说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句话就是描述的这个状态。
实际经常发生的事情是农民的田地被君主剥夺了,重新分配给其他人。比如某些人因功获得土地了,或者农民犯罪受罚了。结果就是很多农民失去了土地,无地可种,只能成为大地主阶级的隶农。
弊端二:不适应先进生产力
等进入战国,铁制的农具开始流行,农民的生产力大大提升了,这时候人们发现,除了耕种完私田,还有余力进行额外的工作。于是很农民开始外出垦荒,新开垦的土地不属于井田,自然收获都是自己的,那么这样就没有人把心思放在井田上了,自然井田收成就差,国家赋税就收不上来了。
弊端三:土地浪费严重
很多时候农民是直接居住在田里的,所有很大一部分耕种面积要用作房屋、打谷场之用。另外田间道路会造得很宽,因为那个年代打仗时的军事实力以战车数量论,车战是最主要的战争形式,所以田间道路必须要能过战车。
不仅如此,农民分散居住,也会造成管理困难,有潜在的社会风险。
结合这些弊端,我们再看商鞅土地改革,针对性就很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