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再来聊聊汽车,其实也不算,准确说借汽车聊聊思考问题的方式。
最近随着华为 aito 汽车的发布,增程式混动技术又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余承东、李想们鼓吹增程式技术的多么多么的好,而更多的声音则站在另一边,认为增程式技术与其他混动技术相比,比如比亚迪的 DM-i,技术落后,纯粹是工业垃圾。
那么哪方的说法是对的呢?从市场反应和厂家投入来看,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对错,是在为解决同一个问题时,两种可行的技术路线之争。增程式技术和 DM-i 谁更先进?其实我感觉没有太多的争议,必然是 DM-i 技术更先进。然而这能说明 DM-i 的技术路线更优吗?未必!技术优劣的评判是基于事实,技术路线的评判是面向未来,我们不妨来推理一下。
我们来对比一下增程式技术和 DM-i 技术的特点:
特点 | 增程式 | DM-i |
---|---|---|
结构 | 结构简单,只有内燃机给电池充电 | 结构复杂,除了内燃机外,还有变速箱、动力传动装置 |
空间 | 占用空间小,无需布局 | 占用空间大,有内燃机动力总成布局需求 |
内燃机直驱 | 无 | 有 |
高速工况 | 电耗高,加速弱 | 燃油辅助,电耗低,加速强 |
动力分配 | 无 | 较复杂 |
馈电油耗 | 高 | 可以燃油直接驱动 |
上面的表格不用细看,我简单总结一下,增程式技术结构简单,零件少,占用空间小,重量轻,相应地,在许多场景下,增程式技术的电耗、油耗、动力会弱于其他混动技术。汽车重量、内部零件的布局这些都是消费者看不到的区别,那么对于消费者而言,DM-i 几乎就是完美的方案,同时拥有纯电车和纯油车的所有优点。
不过我们可不能只满足于这个结论,这无法解释为什么有那么多厂家会继续选择增程式技术路线。要面向未来评判技术路线,首先我们先明确一下未来是什么样。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争议,未来一定是纯电车的天下(更未来的情况就不可知了),而混动技术只是为了解决现阶段电池能量密度低(续航里程短)、补能慢(充电时间长)、充电网络不完善(找不到充电桩)这些问题,而妥协出的一种过渡方案。无论是增程式还是 DM-i 都能很好地解决(绕过)这个核心问题。
所以比较这两种技术路线谁技术更强,可能某种程度上意义并不大,因为注定都是要被淘汰的,车厂在混动技术上做深入的投入其实是不明智的,而应该更积极地去解决电池和充电的问题。
当然了,由于电池技术的限制,很多时候车厂能做的事情是很有限,那怎么办?投入人力去优化混动技术?别急,还是要从未来趋势看。电车与油车的区别仅仅是动力系统的区别吗?那可不一定。电车结构简单,电气化程度高,车厂有更多的精力放在乘坐体验,也有条件开发全车智能化。从这样的趋势再来看增程式技术路线,与纯电车相比,只多了一个小排量的内燃机而已。把车比作手机,增程式技术就像为了手机续航问题而额外加了一个充电宝,只要哪天手机电池技术进步了,拔掉充电宝即可,我们的目标并不是充电宝要怎么怎么好用,而是手机本身的体验和功能要足够好。混动技术上的投入越少,对于厂家来说,历史包袱才会越轻。而只有在智能座舱、乘坐体验、智能驾驶、主动安全等方面投入重度的资源,提升新车的产品力,才有可能在未来不被淘汰。
所以,对于混动技术,我的观点是这本来就是不值得投入的技术。对于过渡方案而言,千万不要想着做到尽善尽美,而应该更勇敢地挥起奥卡姆剃刀。比起考虑兼容当下,更应该考虑如何向未来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