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与幸存者偏差

作者头像
周骅 , 
• 829个字 • 4分钟读完
hero

今天想聊的话题可能会比较无聊,记录一下路上开车的时候想到的一些东西。

上海封城期间,出门非常不方便,从居委开好出门证,一路上还会遇到好多警察设卡,检查核酸证明和出门证。我突然想,这些警察在查什么?肯定不是我这样的良好市民😉,也不是执行公务和运输物资的车辆。那会是什么呢?估计是不受管控、不进行报备的流动人员吧。但偌大的上海,这样的车辆能有多少?如果需要防范他们,我们又要动用多少人力才能做到这一点。似乎成本有点过于高,那么多警察从效果上看,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做没有意义的事情。

我想到了生活中有许多类似的事情。比如小区门口的保安,连收停车费的功能都逐渐消失了;比如日常巡逻的民警,一天下来完全没有警情才是常态;比如 24 小时便利店,后半夜顾客一定很少,人工成本一定是大大高于收益的;比如汽车的安全气囊,大部分汽车开到报废,也没有机会爆气囊,但每辆车都会配备……太多太多了。但我们从反面想,如果上述的东西都没有了,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我们会没有安全感。我们之所以认为很多事情成本非常高,那是因为这件事情是为了规避某种损失,而我们可能与这种损失无关,或者自己遭遇这种损失的概率很低。我们是从幸存者的角度来评判成本。幸存者并未遭受损失,所以眼中只有成本。特别是自己要均摊这个成本时,会有很负面的情感。比如便利店,我总是白天来买东西,为什么还要卖得比超市贵那么多;比如国内的汽车销售,低配总是优先减安全配置。可是,如果有一天半夜三更,所有的店都关门了,你又冷又饿,只想要一份热的便当,这时你眼前出现了一间便利店,这时你还会觉得这家店的东西贵吗?与我们可能遭遇的损失相比,如果我们付出成本远远更低,那么这个成本的支付就是值得的。

我突然想到的一个概念是保险,保险不正是这样的吗。如果我们站在幸存者的角度,想的是意外未必发生在我身上,那我花那么多钱买保险不是浪费吗?但更理智的一种思维方式是:我有没有可能遭遇这样的意外,如果有可能,后果我是否能够承受。如果不能承受后果,那么保险的成本对于我来说是否能承受,如果能承受成本,那么我应该选择一份保险。

总结一下,如果损失无法承受,那么为了规避损失,我们付出再大的成本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