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第一次做 CT。不如借这个机会,谈谈医疗资源的问题。
如果一个市民需要去医院看病,那么优先去三甲医院还是社区医院,优先挂专家号,还是普通门诊?如果条件允许,我想相当一部分人会优先选择三甲医院,挂专家号。我们常常认为的医疗资源紧张,其实是好医院、好医生供不应求。
先从患者的角度来看,健康问题对于自己而言,必然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谨慎对待,所以找能找到的最好的医生,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普通人医学知识可能极度缺乏,比如面诊时不能清晰地描述病情、挂错号等等,这些都会降低医生的接诊效率(当然,有些医院也有责任,比如不认其他医院的检查报告)。更容易被大家忽略的一点是,专家门诊一定比普通门诊好吗?有时候答案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普通医生每天坐诊,接待病例数量巨大,而主任医师每周只坐诊几个小时,接待病例数量很少。而绝大多数病例其实都是比较常规的,处置方式都比较按部就班,说白了,有可能普通医生比主任医师更加熟练。类比一下程序员,如果要手写一个快排算法,够简单吧,拉一个 p8 的真的一定得比 p6 的好吗?所以,当你想挂专家门诊时,可以先想一个问题:我的病很特殊吗?
可能有人反驳,不对呀,主任医师虽然现在坐诊时间少,但他们工作年限长,也是从普通医生做上来的,肯定经验更丰富呀。这没错,不过我们也要看到这样的事实,很多疾病的诊疗方案一直在发展,举个例子,就像我今天做的 CT,医院大规模使用 CT 才几年?稍微有点年纪的主任医师,他们年轻的时候甚至可能连 CT 都没见过。
我可不是想来贬低主任医师,不妨从他们的角度再来看这些问题。三甲医院对主任医师的要求是什么?坐诊吗?当然不是,是科研,是发论文。所以从主任医师的角度,他们需要的是“有价值的病例”,这才是他们抽时间坐诊的原因。什么是“有价值的病例”?可能是疑难杂症、罕见的病症、普通医生无法诊断的等等。实际上每天医院来这么多病例,真正对主任医师来说“有价值的病例”极少。而主任医师们痛苦的地方就在于,他们所有的坐诊时间都被普通病例占满了。
所以对于医患双方而言,都处于不满意的状态。患者抱怨专家号太难抢,主任医师抱怨缺少有价值病例,本质上是分配不平衡的问题。那么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其中一种思路是“分级诊疗”,高级别医院只接受低级别医院转诊病例。我们把这个模型做一个抽象,假设公共医院就分成了两级:社区医院和三甲医院。社区医院设置全科医生,辐射区域内的居民要看病必须先来社区医院。如果病患是全科医生无法处置的,则由社区医院转入三甲医院特定科室。三甲医院取消门诊挂号,只保留急诊挂号,门诊病例都由下级社区医院转入。
流程搞这么复杂能提升效率吗?我们不妨把社区医院当成是三甲医院的高级导医台,这个导医台能初步诊断,能开处方,能用药打针。如果病人只是简单的感冒咳嗽、跌打损伤,那么根本用不着去三甲医院排队,直接在社区医院就解决了;而对于慢性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等),从此也不需要定期跑去大医院开药了。这两种情况大大减少了三甲医院的病例数量。不仅如此,病人转诊一定能转诊到正确的科室,不会出现病人自己挂错号的情况,三甲医院的接诊医生也能拿到社区全科医生的初诊报告,提升面诊效率。
这种模式其实稍微变化一下,大家可能就很熟悉了。比如如果三甲医院离社区医院远一点,这就是以前中国的赤脚医生模式;如果社区医院离居民近一点,这就是国外家庭医生的模式。
不过分级诊疗想要推行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 全科医生的培养还远远不够,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是
- 居民的习惯很难改变
- 社区医院的医生具有处方权和转诊权,难以监督,国外一定程度上是靠商业医疗保险公司来监督家庭医生
- 医院间病历打通
期待有一天可以真正解决看病难的问题。